内寒

  寒从中生,又称“内寒”,指机体阳气虚衰,温煦气化功能减退,虚寒内生,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。

  寒从中生,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,阳气素虚;或久病伤阳;或外感寒邪,过食生冷,损伤阳气,以致阳气虚衰。阳气虚衰,不能制阴,故阴寒内盛。

  内寒病机主要包括阳虚温煦失常、气化失司两个方面。内寒病变,以心、脾、肾之阳虚为主,其中肾阳虚衰尤为关键。故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”

  内寒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,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。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,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。故脾肾阳气虚衰,温煦失职,最易表现虚寒之象,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。温煦失职,虚寒内生,临床常见面色白、畏寒喜热、形寒肢冷、手足不温、舌质淡胖、苔白滑润、脉象沉迟、或筋脉拘挛、肢节痹痛等症状。阳气虚衰,不能温煦血脉,则血脉绌急收引,血流迟缓不畅,可致血液停积,形成瘀血。临床以疼痛剧烈,痛处固定,遇寒加重为症状特征。

  阳气虚衰,气化失司,蒸化水液的功能减退,津液代谢障碍,从而导致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,形成水湿、痰饮等。临床常见内寒兼湿、挟瘀。故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。”阳气不足,气化功能减退,临床多见尿频清长,涕唾痰涎稀薄清冷,或大便泄泻,或水肿等症状。

  外寒与内寒的区别与联系:内寒是以虚为主,而兼寒象;外寒则以寒为主,或可兼虚。外寒之邪侵犯人体,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,而最终日久会导致阳虚;而阳气素虚之体,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,易感寒邪而致病。